從貨幣到珠寶:「銀樓」為什麼不叫「金樓」?

“銀樓” 一詞的起源深深植根於中華的歷史與文化,它代表的不僅是經營金銀首飾的珠寶店,更是一段貨幣演變與傳統工藝的見證。

中國雖然從漢代就開始做銀器和銀錠,但真正把白銀當成流通貨幣要從宋朝說起,到明朝中期,白銀的地位才真正確立下來。16世紀,大量外國白銀流入中國,白銀逐漸取代了銅錢,成為主要的交易貨幣和繳稅工具。明朝中期,內閣首輔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,將以前的田賦和丁役統一,並以白銀為賦稅標準,讓白銀正式成為賦稅標準,進一步普及了白銀的使用。

到清朝,白銀成了主要的貨幣,政府用它來收稅和結算交易。雖然當時不像金本位制有嚴格的規範,但白銀已經是經濟生活的基礎了。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,金融系統慢慢現代化,銀樓的功能也轉變,更加專注於珠寶的買賣。

最早的銀樓不僅賣飾品,還負責白銀的鑄造、流通,甚至有存款和借貸的功能,就像小型的金融機構一樣。因為當時白銀的普及,銀樓自然也越來越多並廣為人知。民國初期,銀本位制還存在了一段時間,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和白銀價格的不穩定,中國最終在1935年推行了法幣政策,結束了銀本位的歷史。

不過,“銀樓”這個名字一直保留了下來,成了珠寶店的代名詞,象徵著歷史和工藝。因此,即便後來也賣黃金,這些店還是叫“銀樓”,而不是改叫“金樓”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